一、河大体育的开篇
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在这所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的完全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开放式大学,崭露着现代文明之风。首任校长林伯襄主张“明耻所以教战,强身即以兴邦”,学校则以西方教育为楷模,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在校5年,除开设体育(体操)课每周2至3学时外,每天下午4时半,教室、寝室一律关闭,全体參加体育锻炼,内容极其丰宮,如徒手操、火棒操、兵士操、棍棒术、哑铃、拳术等等。学校组织有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国术队,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开创了河南大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体育教育的先河。
1922年11月11日,河南省议会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中州大学,1923年开始招生。中州大学继承了预校的遗风,除了文化课程以外,对体育课一直很重视。按照中州大学《学生通则》规定,学生体质太弱即令退学,体育课没有修完学分或者考试不及格,不能毕业。学校经常举办运动会,提出了“强身健国,一雪东亚病夫之耻”的口号, 一些运动项目的成绩不仅在河南省各校,而且在华北各校也处于领先地位。如1924年在天津举行的华北运动会上,中州大学足球队荣膺冠军称号。
1927年,中州大学与河南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比中州大学有了新的发展,体育成为了必修课。校园体育设施大大改善。在校本部的东面建有足球场、田径场各一个,篮球场八个、排球场两个,还有跳高、跳远的练习场地,橄榄球场地更具规模。学生们在运动场上打篮球、踢足球、玩网球、翻双杠、打乒乓,各显神通。这段时期,冯玉样任河南省主席,特别重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操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1930年,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学校初步建立了教学管理体系,此后经不断丰富,形成了比较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1935年,学校体育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体育课主任为主席、体育教员、国术教员、训育课主任、军训主任和生活指导委员会健康部导师组成,负责规划全校的体育普及、课外活动指导、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组织以及责规划全校的体育普及、课外活动指导、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组织以及其它相关事宜。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对学生参加早操、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均有明确的规定和奖惩。当时河南大学共有教职员123人,其中有4名体育教育及军事教官。
抗日战争发后,局势动荡。1938年,河南大学开始流亡,体育教育活动受到很大影响。1942年,河南大学在嵩县潭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并与当地共建“七七中学”,在艰苦的环境中修建体育场地,开设体育课、组织早操和课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灌输了爱国思想。1946年,河南大学回到开封办学,体育教育活动才开始逐渐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下,河南大学的体育活动得到了加强。1953年,河南大学改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并借鉴苏联经验,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把体育课设为公共必修课程。1956年,河南师范学院改名为开封师范学院。1960年,为适应河南省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新増体育系。至此,开封师范学院拥有7个学科10个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
20世纪50年代初,河南师范专科学校体育艺术科是河南省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1956年河南高校调整,河南师专体育艺术科随河南师专文科由开封迁往郑州,建立郑州师专。1958年,在郑州师专体育科的基础上,建立河南体育学院(后更名为郑州体育学院,1962年撤销建制,并入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南师专理科仍留在开封,更名为开封师专。1959年,开封师专并入开封师范学院,两校体育教研室合并,担负着全院体育课的教学与各项目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工作。
1959年底,从河南省体工队的无线电、射击、摩托车等队的运动员中招收16名学生,设立体育预科班。1959年12月至1960年6月,开封师院公共体育教研室举办两期河南省体育教师训练班。 这些实践工作,都为建系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60年3月18日,经河南省高教局批准,决定正式建立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 并于当年招收河南省有史以来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至此,一个新型的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基地屹立于中州大地。1962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决定将郑州体育学院并入开封师院体育系 。郑州体育学院27名干部、教师和部分学生随之转入开封师院。至此,开封师院体育系成为当时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荟萃之地和河南省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体育系队伍壮大之后,在原党支部基础上建立了体育系党总支,李振声任党总支书记。体育系下设办公室、理论教研室、田径教研室、体操教研室、球类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和图书资料室。原郑州体院25名学生组成体育系1961级,原郑州体院部分学生和体育系预科学生组成1962级。至此,开封师院体育系已成为一个具有50名教职工、三个年级100余名学生,初具规模的体育人才堵养基地。
“ 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系受到严重挫折和磨难。1966年至1971年,体育系停止招生,各项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2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体育系招收了1972级学生89名,以后又连续招收了1973级、1974级、1975级、1976级。
1977级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3月,体育系1977级106名新生入校。此后,高招工作恢复正常。除1978级由我校出题进行文化考试外,以后各届统一参加全国文化课考试,分别在我校和新乡师院两地参加专业加试。1985年起,招生工作由省教委组织,在郑州等地进行专业加试,最后在省高招办领导下,根据文化分数、专业分数和体检情况择优录取。
1977年l2月,学校教务处提出了关于制订1977级教学计划的意见,体育系根据教务处意见,重新制订了体育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是培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又红又专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设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外,又陆续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人类遗传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哲学、体育科研方法、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
1979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将开封师范学院改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并把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中等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部分基础课教师”。为把体育系办得更好, 体育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整顿教学秩序,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体育系坚持以教学为主,加强“三基”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智力培养,启迪智慧, 发展实践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
1980年,受河南省体委的委托,体育系举办了河南省地、县体委主任训练班;受中西南体育系科协作区的委托,在体育系举办了体操教师进修班。
1982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为期1年的全国公共体育课教师进修班,体育系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认可。
四、河南大学体育系
1984年5月我校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从此,体育系迈出了新的步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恢复河南大学体育系以后,体育系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充实专业学科内涵,加强研究生、助教班和成人教育,并通过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主干课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充实一般学科,扶持新建学科,使体育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1986年,蔡芳川、王崇喜被确定为学校首批学科带头人;1988年,“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也是河南省首次把体育方面的学科列为重点学科,闵倜教授为该学科带头人;1993年12月,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连续被评为省重点学科, 获得省教委的经费资助,为体育系学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94年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专业,闵倜、王崇喜、杨改生、梁慈民等教授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
五、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1994年6月25 日,河南大学根据发展需要,成立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1993年,成立体育学院的工作已在酝酿和筹备之中。学校把体育系、公共体育教研室、少林武术学院(登封)合并,成立以王崇喜为院长,王强、栗胜夫为副院长的体育学院,为体育学院的正式成立打下了基础。
1994年6月28日,学校在科技馆召开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成立大会任命刘文振为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莫起升为党总支副书记;任命王崇喜为体育学院院长,栗胜夫、高凤山、冯成刚、王强为副院长;任命陈则端为体育系主任、杨改生为副主任(该年10月增补曲天敏为体育系副主任);任命姚树基为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李治国、宋书行为副主任。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河南大学设立武术(现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997年5月,根据体育学院的发展院系进行了调整与充实,成立武术系、体育科研所、竞赛训练中心和成人教育中心。
目前,体育学院已经成为拥有包括研究生、本科、成人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体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四个二级学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子权,设有体育系、运动系和体育艺术系等3个系,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舞蹈4个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