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硕士生教育

体育学院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7-06-04 21:33   作者: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来源:   浏览:[]次

一、专业设置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1)
(二)运动人体科学(040302)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
(四)民族传统体育学(040304)
(五)体育养生学(0403Z1)
(六)体育经济学(0403Z2)
二、专业简介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属于体育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是以体育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体育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又研究体育内部诸因素(如人的思想、行为、体育的方针、政策与组织管理等)及其相互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体育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思想与文化、体育行政与管理、社会体育问题等,其内容涉及的领域极为丰富和广泛,是我国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极发展体育科学文化事业,全面推进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奥运争光计划,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旨在培养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人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师资、体育科研教练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2005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是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河南大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大学科研实验室和校级精品课程等教学和科研平台,实验仪器设备先进。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一贯以“教学为本,科研为龙”为宗旨,已形成了以教辅研,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已发展成为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科特色明显,实验条件先进,研究水平突出,成果显著的优势学科。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属于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事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该学科在培养高层次体育师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造就国际竞技体育前沿人才、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际地位、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河南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1985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发展学科,1993年获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体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获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为河南省第一个具有体育学博士授权点的专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在学科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竞技体育技术创新理论、体育科学方法论以及体育教育的教材建设等方面有丰硕成果,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四)民族传统体育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属于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以研究武术等我国各民族各类传统体育项目为内容的学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弘扬,使其闪烁时代光彩,造福世人。
该专业于1998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几年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迅速,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高层次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学科发展前景美好。
(五)体育养生学
“养生”概念最早见于《管子》,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多种方法,达到充实生命能量,维护健康稳定持久之目的。养生可分为中医养生、中药养生、观念养生、食物养生和体育养生等。体育养生学是古代养生学说与现代体育学相结合的学说,包括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养生,其本质上就是运动养生,即在传统养生理论指导下,通过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增强体质,增加生命体活力,使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以有意识的身体运动保养生命。
河南大学“体育养生学”专业属于体育学一级学科中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专业,本专业共设置体育养生机理研究、体育养生功法二个研究方向。
(六)体育经济学
“体育经济学” 属于体育学一级学科中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体育经济学是关于体育资源如何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有效配置的社会科学。体育经济学包含体育资源产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体育产业与体育服务生产、体育服务商品、体育资金的来源及效益分析、体育产业的劳动和劳动报酬、体育消费,探讨体育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规律和特点是体育经济学的知识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呈现出来,人们日益关注体育资源的社会利用问题。
河南大学“体育经济学”专业属于体育学一级学科中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专业,本专业共设置体育经济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体育消费研究、体育营销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三、培养目标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掌握坚实宽广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
4.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方面的技能。
5.身体健康。
(二)运动人体科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运动人体科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掌握坚实宽广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
4.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方面的技能。
5.身体健康。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掌握坚实宽广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
4.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方面的技能。
5.身体健康。
(四)民族传统体育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掌握坚实宽广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
4.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方面的技能。
5.身体健康。
(五)体育养生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养生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掌握坚实宽广的体育养生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养生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
4.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方面的技能。
5.身体健康。
(六)体育经济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经济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掌握坚实宽广的体育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经济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
4.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方面的技能。
5.身体健康。
四、修业年限
实行以3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2-4,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毕业。
五、研究方向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文化研究等方向。
(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包括运动技术动作诊断与优化、运动与健康促进、人体科学与科学化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研究、体育养生机理研究等方向。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包括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竞赛理论与实践等方向。
(四)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
包括武术发展理论研究、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民间民俗体育研究与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等方向。
(五)体育养生学专业
包括体育养生机理研究、体育养生功法研究等方向。
(六)体育经济学专业
包括体育经济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体育消费研究、体育营销研究等方向。
六、课程设置

课程
类型
专业 课程名称 考核
方式
学时
分配
学分 开课
学期
授课教师
公共
必修课
全部
专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查 36 2 1 学校安排
外国语 考试 72 4 1 学校安排
专业
基础课
全部
专业
体育学原理 考查 32 2 1 赵建强,等
体育科学研究导论 考试 32 2 1 史友宽,等
体育发展前沿 考查 32 2 1 杨  军,等
专业
必修课
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校体育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1 徐  伟
体育社会学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1 乔  超,等
体育管理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1 曲天敏,等
运动心理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2 王新平,等
公共服务理论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2 外  聘
运动人体科学 生物学实验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1 张  慧,等
运动生理、生化与营养研究专题 考查 32 2 1 许亚丽,等
运动与健康促进 考查 32 2 1 郑庆云,等
运动技术基础专题 考查 32 2 2 柳爱莲,等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考查 32 2 2 吴德峰,等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考查 32 2 1 殷  红,等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考查 32 2 1 赵建强,等
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一) 考查 32 2 1 杨改生,等
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二) 考查 32 2 2 杨改生,等
运动心理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2 王新平,等
民族传统体育学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1 栗胜夫,等
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考查 32 2 1 殷  红,等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考查 32 2 1 赵建强,等
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一) 考查 32 2 1 栗胜夫,等
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二) 考查 32 2 1 栗胜夫,等
体育养生学 体育养生理论 考查 32 2 1 马彦君,等
传统养生功法技术与理论 考查 32 2 2 贾  亮,等
现代养生项目技术与原理 考查 32 2 2 洪  浩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1 栗胜夫,等
运动与健康促进 考查 32 2 1 郑庆云,等
体育经济学 体育经济学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2 张  森
公共服务理论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2 外  聘
体育社会学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1 乔  超,等
经济理论相关专题 考查 32 2 1 外  聘
体育产业专题 考查 32 2 1 赵宗跃,等
全部
专业
学术活动 考查
1 1-3 辅导员
实践环节 考查
3 3 导  师
专业
选修课
各专业根据学分要求 选项技术理论与实践  考查 32 2 1 李建钢,等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题 考查 32 2 1 徐  伟,等
运动人体科学专题 考查 32 2 1 许亚丽,等
体育产业导论 考查 32 2 1 赵宗跃,等
运动训练基础理论 考查 16 1 1 张大超,等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考查 16 1 2 苏  静,等
社会工作实务 考查 16 1 1 外  聘
身体机能评定 考查 16 1 2 许亚丽,等
运动心理学 考查 16 1 2 王新平,等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考查 16 1 2 彭金洲,等
体育法学 考查 16 1 1 闫建华,等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 考查 16 1 2 徐  博,等
公共
选修课
全部
专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必选) 考查 - 1 1 学校安排
创新培养类课程 考查 - - - 学校安排


七、攻读学位的学分要求
硕士生攻读学位的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课程学分为硕士生根据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通过课堂学习和课程考核而获得的学分,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学分及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学分;论文学分为硕士生培养过程各环节所获得的学分,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4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论文研究学分18学分。

硕士学位 课程学分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 32学分
论文研究 开题报告 2学分
中期考核 2 学分
预答辩 2 学分
学位论文 12 学分
18 学分

硕士生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含闭卷、开卷);考查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笔试、口试或提交报告(含总结、综述、心得体会等)、课程论文等形式。
硕士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通过课程考试或考查。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大于或等于70分 (百分制)方可取得学分,其他课程大于或等于60分可取得学分。硕士生缺课时数达该课程时数的1/4时,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或考查,必须重修。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1.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注重发挥本专业导师组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本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内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报研科办和研究生院备案。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该硕士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在执行计划过程中,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硕士生须征得导师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签字后研科办及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培养方案中应对论文选题、文献资料、实验(调查)数据、参考文献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导师和培养单位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并有具体的时间安排。
1.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由本学科、专业的导师组予以评议,选题不当的,不予通过,应由学生另行选题、搜集材料并重新开题。
2.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至第四学期初完成。研究生向考核小组汇报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及研究进展情况;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作出评价,重点考察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等。根据考核结果做出相应处理。
3.论文评阅
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后,导师应按照《河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相关规定的要求,认真进行审阅,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签署是否同意送检、送审的意见。方可进行专家评阅。
4.预答辩与答辩
为提高学位论文水平、保障学位授予质量,硕士研究生必须在正式答辩前通过预答辩程序。通过者可进入答辩程序。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河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和本学科、专业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进行。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关闭